手机“摇一摇”广告,确实该管了。
第八次拿起手机,Tim小心翼翼仿佛在拆弹,但应用程序还是在他指尖触碰的瞬间跳转到了电商页面,已是今天上午的第五次意外跳转了。
“我在桌上放8台手机,哪边打开广告了,哪边地震了。”
影视飓风Tim在罗永浩播客中的这番调侃,瞬间引爆了全网对“摇一摇”广告的集体控诉。
这段发言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,无数网友纷纷晒出自己被“摇一摇”广告骚扰的经历。
查了一下媒体数据,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数据显示,高达94.94%的投票者厌恶“摇一摇”跳转广告。
回顾历史,手机开屏广告的演变堪称一场用户与广告商的斗智斗勇。
最初,开屏广告设置为可全屏点击,目的是收获大量用户的无意误触进而获得广告费。
更有甚者在开屏图片中画一条头发丝来诱导用户做出有意误触。
2021年7月,工信部重拳整治APP开屏广告,要求落实限制点击区域、显著展示“跳过/关闭”按钮等。
这一整治行动使得大量获取误触的伎俩难以为继,不少APP开屏广告的点击率大幅下降,广告费收入也因此断崖式下跌。
收入压力之下,广告联盟和APP开始寻找新解决方案,“摇一摇”广告应运而生。
一些经营者动起了歪脑筋,不断调高摇一摇的敏感度来把用户无意的手抖也视同点击。
部分广告联盟甚至给合作APP提供了可以无级调整摇一摇敏感度的广告设置选项,自此摇一摇开屏广告就一发不可收拾。
“摇一摇”广告的实现原理,是借助手机标配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。
这些本应提升用户体验的技术,却被用于误导和绑架用户。
有媒体调查发现,部分App将传感器灵敏度调至极致,用户步行时轻微晃动或坐下时调整姿势都会触发跳转。
“上班路上查看车辆信息,却跳转到电商平台;刷新闻却跳转到外卖平台。”这些令人猝不及防的“摇一摇跳转广告”,让人不胜其扰。
正如网友调侃:“以前是‘点击即同意’,现在是‘呼吸就跳转’。”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些数据的获取大多并未取得用户的同意与授权,可能给用户个人数据安全带来潜在隐患。
2023年2月,武汉一名大学生起诉美图秀秀App“摇一摇”广告,理由是其存在高灵敏度跳转,多次在非主观自愿情形下被迫跳转至第三方App和链接。
法院最终认定“摇一摇”高灵敏度跳转行为侵犯了用户自主选择权,并要求美图秀秀进行整改。
同年2月,工信部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》,明确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不得利用高灵敏度“摇一摇”等易造成误触发的方式诱导用户操作。
2022年12月,在工信部指导下,中国信通院、电信终端产业协会联合多家企业制定了相关标准。
该标准提出 “摇一摇”动作的设备加速度应不小于15m/s²,转动角度不小于35°,操作时间不少于3秒等系列参考数值。
尽管有监管压力和用户反对,“摇一摇”广告仍然屡禁不止。
首先是因为对于流量的极度追求,导致一些商家丧失底线,置用户权益于不顾。
有的“摇一摇跳转广告”对老用户无效,就转向收割个别老年群体。
其次,从法律上讲,这种商业模式是否合法,还有一定的模糊空间。
在大学生起诉App的案例中,法院虽然认为该App存在欺骗误导、强迫跳转的行为,侵犯原告自主选择权。
但同时也表示,这种广告方式并非为行业规范所禁止,因此也并未支持原告方“取消开屏广告形式”的要求。
最后,则是维权成本高,消费者要证明跳转非自愿,需专业机构检测传感器数据,维权成本远超可能损失。
要根治“摇一摇”广告这一网络牛皮癣,还需多管齐下。
从监管层面,需从制度层面入手,和“人脸识别非必要不使用”一样,强制规定“非必要不得自动跳转”。
所有传感器触发行为必须经过用户主动点击确认,并能确保一键关闭。
此外,还需重拳出击,对于违规广告发现一起查处一起。
从技术层面,手机系统运营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严格权限获取。
“摇一摇”跳转广告依托手机陀螺仪和运动传感器数据的调用,而这一部分数据属于使用者的个人資訊。
当科技失去边界,当商业丧失底线,最终摇到的不会是财富,而是用户们用脚投票的结局。
炒股如何加杠杆,山西股票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佣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