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1日凌晨,一条千余字的朋友圈截图疯传——宗馥莉的叔叔宗泽后再评侄女辞职:“水军捧杀”“德艺双修不足”“娃哈哈不是宗家的”。
这不是他第一次“踩”侄女:早在今年7月信托纠纷时,他就因“火力太猛、锋芒毕露”被网民骂上热搜。
时隔三月,叔叔再次“补刀”,是家族内讧还是良苦用心?
本文综合第一财经、财新网等报道,梳理宗泽后在娃哈哈体系内的真实地位、他与宗馥莉的几次公开交集,并呈现网友“支持派”与“反对派”的尖锐对峙——
在国资大股东尚未发声的真空里,一场关于“德与才”“家族与国家”的大讨论,正在刷屏……
一、宗泽后是谁?娃哈哈体系内的“隐形长老”
与宗庆后、宗馥莉的高曝光不同,宗泽后长期隐身幕后。
公开资料显示,他出生于1949年,是宗庆后的堂弟,早年赴新西兰留学,1990年代回国即参与娃哈哈早期全国经销网络搭建,曾任娃哈哈集团董事、杭州娃哈哈食品饮料营销公司总经理,主管西南、西北大区渠道。
2005年后,他逐步退出上市公司董事会,但仍通过杭州萧山某饮料包装公司、新加坡Zong Investment Pte. Ltd.间接持股娃哈哈上下游企业,被内部人士称为“隐形长老”。
其最近一次出现在娃哈哈公告,是2019年股东会换届——此后不再担任任何法人职务,仅保留“战略顾问”头衔,不领薪、不打卡,却常年出现在年度经销商大会主席台。
知情人士透露,宗泽后掌握娃哈哈早期经销网络“老账本”,对全国28个省级一级商的合同条款“门儿清”,因此每逢集团重大股权变动,他的声音都会私下放大。
二、从“火力太猛”到“德艺双修”——宗泽后两次点评宗馥莉时间线
2024年12月,宗馥莉被传“第一次辞职”,宗泽后就在朋友圈写下“火力四开,锋芒毕露,刚易折……应先做好事做慈善”,被网友截图疯转,骂声一片,“叔味说教”“蹭侄女流量”冲上热搜。
2025年7月,宗馥莉陷入信托纠纷,宗泽后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却选择“退一步”,称“我没必要再说,好坏跟我没关系”,一度被视为“熄火”。
然而2025年10月11日凌晨,宗馥莉二次辞职坐实,宗泽后再发长文,直言“水军捧杀,德也没修成,艺也没学成……娃哈哈不是宗家的”,仅用两小时阅读量就破亿。
三次发声,一次比一次直白,从“劝退”到“叹退”,将叔辈对侄女的失望公开摊在阳光下,也把家族内部理念冲突暴露给全网。
三、宗泽后“德艺论”拆解:长辈劝退还是利益暗战?
宗泽后千余字长文核心有三:
第一,“应先做好事,再做大饼”,强调“德”在才先,符合儒家接班逻辑;
第二,“国有企业你就是职业经理人”,点破国资控股现实,提醒侄女“夹起尾巴”;
第三,“水军捧杀”,将网络盛誉定义为“毒奶”,暗指流量反噬。
支持者认为:叔叔站在家族长久利益角度,劝侄女“慢就是快”,避免成为第二个“刚而易折”的典型。
反对者则指出:宗泽后本人并非娃哈哈控股股东,多年靠包装厂、投资公司吃“老本红利”,批评晚辈“掏口袋”有“只许州官放火”之嫌。
法律人士补充:若仅从企业文化角度建言,属言论自由;一旦涉及人身贬低,可能触碰《民法典》名誉权条款。因此,“德艺论”可取之处在于提醒“接班人谦逊”,但若缺乏具体事实佐证,容易流于“爹味”。
四、网友两极对峙:一边捧杀,一边棒杀?
微博话题#宗泽后评宗馥莉#阅读量48小时破亿,讨论呈现“叔侄五五开”胶着。
支持派认为叔叔“人间清醒”:“国企就要有国企的样子,先修德再赚钱,没毛病!”“宗馥莉被流量宠坏了,辞职冷静一下挺好。”
反对派则质疑“别扣帽子”:“辞职是正常商业选择,非得上道德课?”“叔叔自己持股包装厂赚钱,算不算掏口袋?”
还有法律博主提醒:没有证据就说“德没修”,小心名誉侵权。
捧杀与棒杀之间,折射出公众对“富二代接班”的复杂情绪:既希望看到能力突围,又担心道德失范;既厌恶“爹味说教”,也害怕“流量毒药”。
一场家族内部点评,意外成为社会舆论的“减压阀”。
五、合规视角:让证据说话,让法律兜底
截至发稿,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(国资大股东)未发布“侵占”“流失”等定性公告;浙江省国资委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亦未新增立案通报。
因此,所有“掏空论”“捧杀论”仍停留在舆论层面。按照《企业国有资产法》,涉及国有资产交易、商标许可的,须经过审计、评估、进场交易三大程序,若存在违规,审计署与纪检监察机关可启动调查。
在此之前,公众应保持“让子弹飞”的耐心——既不盲目“护短”,也不跟风“喊打”,一切交由法定程序裁决。
只有让证据说话、让法律兜底,才能避免“舆论审判”伤害个人名誉,也才能守住国有资产的安全大门。
六、正向观望:辞职不是句号,品牌需要长跑
对宗馥莉而言,辞职或许是“以退为进”——甩掉国资枷锁,全力经营自有品牌“娃小宗”;
对娃哈哈而言,去“宗馥莉”化可减少内部资源拉扯,专注老品升级;
对公众而言,这场家族内观是一堂活生生的企业治理公开课:商标归属、国资监管、职业经理人操守,都值得反复咀嚼。
无论“德艺”还是“才艺”,最终都要交给市场与时间检验。
我们乐见“娃哈哈”与“娃小宗”在法治跑道上同台竞技,也乐见中国饮料行业因竞争而更强大。
请当事人、监管者与舆论各自归位:用事实说话,用法律兜底,用市场投票——这才是对品牌、对国资、对消费者最大的尊重。
炒股如何加杠杆,山西股票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佣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